诗词诗歌首頁 诗词詩歌大全 诗词詩歌名句 诗词诗歌作者

留侯論

宋代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譯文及注釋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節:節操。 匹夫:普通人。見辱:受到侮辱。卒然:突然。卒,通“猝”。所挾持者甚大:謂胸懷廣闊,志意高遠。挾持,指抱負。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子房:張良,字子房。因佐劉邦建立漢朝有功,封留侯。受書:接受兵書。書,指《太公兵法》。圯上:橋上。老人:指黃石公。《史記·留侯世家》:“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後老父約見張良於橋上,張良兩次遲到,受到老父的責備。第三次張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語畢,老父即離去。次日張良“視其書”,才知道是《太公兵法》。隱君子:隱居的高士。觀其:瞧他。其,指黃石公。微:略微,隱約。見:同“現”。以為鬼物:因黃石公的事跡較為離奇,語或涉荒誕,故有人認為他是鬼神之類,王充《論衡·自然》:“或曰······張良游泗水之上,遇黃石公,授公書。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裡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可以憑藉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髮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謂秦王殘殺成性,以刀鋸殺人,以鼎鑊烹人。夷滅:滅族。賁、育:孟賁、夏育,古代著名勇士。無所復施:無法施展本領。其勢未可乘:謂形勢有利於秦,還沒有可乘之機。而逞於一擊之間:《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滅韓”,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其間不能容發:當中差不了一根毛髮。比喻情勢危急。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裡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裡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倖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藉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千金之子:富貴人家的子弟。不死於盜賊:不會死在和賊的拼搏上。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伊尹太公之謀:謂安邦定國之謀。伊尹輔佐湯建立商朝。呂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開國大臣。荊柯聶政之計:謂行刺之下策。荊柯刺秦王與燕政刺殺韓相俠累兩事,俱見《史記·刺客列傳》。鮮腆:無禮,厚頗。孺子可教也:謂張良可以教誨。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餘,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楚莊王伐鄭”六句:楚莊王攻克鄭國後,鄭伯肉祖牽羊以迎,表示屈服。楚莊王認為他能取信於民,便釋放了他,並退兵,與鄭議和。事見《左傳》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陣體。“勾踐之困於會稽”三句:《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槜李(越軍曾擊敗吳軍於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踐)以甲循五千,保於會稽(山),使大夫種因昊大宰縈以行成。······越及吳平。《國語·越語下》載勾踐“令大夫種守於國,與范蠡入宦於吳:三年而吳人遣之。”歸臣妾於吳,謂投降吳國為其臣妾。報人:向人報仇。非有生平之素:猶言素昧平生(向來不熟悉)。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盛興貌。此謂悅敬之心油然而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鬥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輕用其鋒:輕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弊:疲睏,衰敗。“當淮陰破齊”三句:《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韓信破齊,向劉邦請封“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榮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日:‘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趕緊提醒他不能得罪韓信。劉邦醒悟,便封韓信為齊王以籠絡他。韓信後降封為淮陰侯,故稱為淮陰。非子房其誰全之:不是張良,誰又能來保全他呢?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外柔內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二句:《史記·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不稱,不相稱。

參考資料:

1、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27-135
2、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685-689
3、陳振鵬 張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1332-1336
4、蘇軾 著 曾棗莊 注.蘇軾詩文詞選譯:巴蜀書社,1991:193-200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40篇詩文

其他詩文

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柴貽勖左藏以其徒會

宋代蘇軾

官園刈葦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紅霞。
枯槎燒盡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
黃狐老兔最狡捷,賣侮百獸常矜誇。
年年此厄竟不悟,但愛蒙密爭來家。
風回焰捲毛尾熱,欲出已被蒼鷹遮。
野人來言此最樂,徒手曉出歸滿車。
巡邊將軍在近邑,呼來颯颯従矛叉。
戍兵久閒可小試,戰鼓雖凍猶堪撾。
雄心欲搏南澗虎,陣勢頗學常山蛇。
霜乾火烈聲爆野,飛走無路號且呀。
迎人截來砉逢箭,避犬逸去窮投罝。
擊鮮走馬殊未厭,但恐落日催棲鴉。
弊旗仆鼓坐數獲,鞍掛雉兔肩分麚。
主人置酒聚狂客,紛紛醉語晚更嘩。
燎毛燔肉不暇割,飲啖直欲追羲媧。
青丘雲夢古所咤,與此何啻百倍加。
苦遭諫疏說夷羿,又被賦客嘲淫奢。
豈如閒官走山邑,放曠不與趨朝衙。
農工已畢歲雲暮,車騎雖少賓殊佳。
酒酣上馬去不告,獵獵霜風吹帽斜。

西山詩和者三十餘人再次前韻為謝

宋代蘇軾

?此詩卷十六已收,題:再用前韻。
?

和陶讀《山海經》

宋代蘇軾

東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歸路,羅浮豈徒來。
踐蛇及茹蠱,心空了無猜。
攜手葛與陶,歸哉復歸哉。

峴山

宋代蘇軾

遠客來自南,游塵昏峴首。
過關無百步,曠盪吞楚藪。
登高忽惆悵,千載意有偶。
所憂誰復知,嗟我生苦後。
團團山上檜,歲歲閱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憐山前客,倏忽星過溜。
賢愚未及分,來者當自剖。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三首

宋代蘇軾

?其中後二首卷二十四已收,題為“又次韻二守同訪新居二首”。
?共惜相従一寸陰,酒杯雖淺意殊深。
且同月下三人影,聊豁?一作莫作?天涯萬里心。
東嶺舊?一作近?開松竹徑,南堂初絕斧斤音。
知君善頌如張老,猶望攜壺更一臨。

熙寧中,軾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廳,囚系皆

宋代蘇軾

除日當早歸,官事乃見留。
執筆對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誰能暫縱遣。閔默愧前修。

廣陵後園題申公扇子

宋代蘇軾

露葉風枝曉自勻,綠陰青子淨無塵。
閒吟繞屋扶疏句,須信淵明是可人。

次韻柳子玉二首 紙帳

宋代蘇軾

亂文龜殼殳細相連,慣臥青綾恐未便。
潔似僧巾白氎布,暖於蠻帳紫茸氈。
錦衾速卷持還客,破屋那愁仰見天。
但恐嬌兒還惡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述古以詩見責屢不赴會複次前韻

宋代蘇軾

我生孤癖本無鄰,老病年來益自珍。
肯對紅裙辭白酒,但愁新進笑陳人。
北山怨鶴休驚夜,南畝巾車欲及春。
多謝清詩屢推轂,犭希膏那解轉方輪。
(來詩有雲霄滿輪之句。

次韻趙令鑠惠酒

宋代蘇軾

神山無石髓,生世悲暫寓。
坐待玉膏流,千載真旦暮。
青州老従事,鬲上非所部。
惠然肯見従,知我憎市酤。
開瓶自洗盞,餚核誰與具。
門前聽剝啄,烹魚得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