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個人資料介紹_個人檔案(生日/星座/歌曲/專輯/MV作品)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的個人資料

富春山居圖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富春山居圖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富春山居圖生日:1900-01-01

畫卷內容

前半卷名稱:《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館藏: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尺幅: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後半卷名稱:《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尺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仿本名稱:《富春山居圖·子明卷》館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名稱:《富春山居圖·沈周臨摹本》館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

基本情況《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黃公望與該作品介紹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據記載,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於際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後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由於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他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面貌。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岩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皺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於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王蒙、倪瓚、吳鎮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他們不但都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並致力於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中國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榮。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後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游名山大川,卻獨鍾情於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傑作。從此,黃公望的名字與美麗的富春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為一代大師的搖籃,而他也為美麗的富春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七十九歲高齡時開始創作的。這幅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的長卷,是他生活在富陽,又以富春江為題材推出的力作。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卷,壑,越出越奇,重巒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本質美的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這件宏幅巨製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後傾注了大約七年的心血,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展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迴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台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這幅山水畫長富春山居圖賞析(局部)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並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後世譽為“畫中之蘭亭”。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里讚嘆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 元代以來,歷代書畫家、收藏家、鑑賞家,乃至封建帝皇權貴都對《富春山居圖》推崇備至,並以能親眼目睹這件真跡為榮幸,使得這卷寶圖既備受讚頌,也歷盡滄桑。在輾轉流傳過程中,曾引發出乾隆年間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曆皇帝神魂顛倒,誤判真偽;也曾因收藏家的酷愛而遭焚燒毀容之災。如今,它的前段珍藏於浙江博物館,後段藏於台灣。海內外炎黃子孫無不翹首企盼著祖國的統一,盼望寶圖早日珠聯璧合。


歷史背景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及時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剩山圖”今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傳承

幾度易手《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焚畫殉葬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臥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這幅在吳府里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臨摹版本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那即是明朝畫家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張宏,明代畫家,生於1577年,字君度,號鶴澗,江蘇蘇州人。他擅長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張宏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石面皴染結合是他繪畫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張宏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從張宏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墨疏朗,氣韻貫通。值得一提的是,張宏在臨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該圖還是完整的畫作,尚未被焚,所以後世將張宏這幅《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看作是研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版本。說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沈周,明代畫家,生於1427年,字啟南,號石田翁,江蘇蘇州人。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閒意趣。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么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訊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張宏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翬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卷本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4張)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范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重要性就猶如伯箂蒔特對男人的重要性一樣。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捲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不管乾隆帝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餘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剩山圖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訊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創作過程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作者:黃公望正文:兩至正七年(1347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授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銳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1350年)歇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兩岸交流

民間的接觸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電視台曾與台灣的“華視”聯合舉辦中秋晚會,把這件傳世名作採用現代技術,在電視螢幕上給拼接起來了。引1999年7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活動”在當年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原創作地——風景秀麗的富春江畔舉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台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台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著名書畫家聯手臨摹了《富春山居圖》長卷。合展交涉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曾通過各種渠道和台灣溝通,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能合璧展出,但沒有得到反饋。引2005年,《富春山居圖》合璧一事出現轉機。鳳凰衛視劉長樂總裁曾幾次到台灣努力促成這件事情,也得到了台灣方面的反饋: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台灣展覽,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捲來大陸展覽的事先不談。楊建新當時表態,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浙江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去台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希望台灣方面承諾適當的時候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能赴大陸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引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這是兩岸故宮博物院60年來第一次合展,其中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現清宮生活的珍貴畫像。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方面多次托人帶口信或者書面來信,他們準備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態度依舊:浙江方面過去沒問題,現在和未來都沒問題,但是希望能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實現雙向交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未來也能赴大陸展覽。引其後浙江接到了台灣來函,希望大陸能通過法律免扣押文物法,不扣留在大陸展覽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並表示,台北故宮博物院有70件文物內定為“限展國寶”,是從來不能出館的,包括《富春山居圖》。“言下之意就是你哪怕通過了免扣押文物法,《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也不能到大陸展覽。”楊建新這樣認為。浙江在回函中希望兩岸的交流能相互持久。台灣的同胞渴望看到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大陸的同胞更是翹首以待。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兩岸同胞有資格、也有權利共享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現實的條件下大陸專門通過司法免扣押文物條款是不現實的。以此為前提,等於排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到大陸展出的可能;其次,大陸的海關法律裡面已經有這樣的條款,所有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區)經海關批准暫時進口的貨物(包括文物)必須在海關如數清點清楚,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交流任務,並且如數運出海關,一件都不能留下。如果留了一件,就要予以處罰,所以不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赴大陸展覽被扣押的情況。引2009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藝術委員會主任林百里曾到杭州商談《富春山居圖》一事,這也是十年來他第一次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高層直接面談。“他說有難處,有些事不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可以決定的,我說做不了主沒關係,我們一起反映,一起爭取!”楊建新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只有雙向互動,才可能行之長遠。引在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居中斡旋努力之下,浙江的《剩山圖》將在2011年6月到台灣合璧展出。來自浙江的《剩山圖》,和台北故宮另一半的無用師卷,隔了三百年,終於要在今年六月在台合璧聯展,《富春山居圖》終於要以完整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兩岸繼二零零九年,雍正文物聯展首航成功之後,另一項文壇大盛事,別具歷史意涵。總理關心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引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於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託。 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台灣多數報紙都重點報導了溫家寶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願望。我國著名杭州籍青年詩人舒子原以溫總理《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為題為《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創作抒情詩,引起很大反響。《聯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著溫家寶期許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引再次臨摹畫作2010年3月20日上午,來自海峽兩岸的九位山水畫家在富春江畔將《富春山居圖》臨摹於長卷上,同時還體味古意,試補了原圖的殘缺部分。與此同時,他們發出了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真跡能夠在這一名畫誕生地浙江富陽合璧展出的邀約。引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郭怡孮、浙江畫院院長孫永、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等6位大陸畫家和台灣藝術大學的蔡友、林進忠、林錦濤3位畫家共同完成了15米長的圓卷《富春山居圖》,並補上了殘缺的畫面。在圓卷儀式上,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代表在場的兩岸畫家,發出了希望在富陽合璧《富春山居圖》的邀約書。邀約書說,《富春山居圖》問世已有660年,燒成兩段則有360周年,分藏海峽兩岸也有60年,希望“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能夠回到誕生地合璧展出。兩岸合展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等方面合作,決定在2011年將推出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其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圖》。2011年1月16日浙台雙方在浙江富陽富春山居度假村簽署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說,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這幅畫分開360多年後,各自說故事,將借著這個展覽呈現黃公望的人生哲學和藝術成就。至於兩畫有沒有可能借展大陸?周功鑫表示,十分樂見兩岸能夠在相關法規上取得突破。此次展覽預定2011年6月到9月舉行,台北故宮方面表示,除了《富春山居圖》,台北故宮仍在和南京博物館、雲南博物館商借黃公望的作品,保險金額目前正在估算中。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邁開了“圓合”第一步。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台前的點交啟運儀式舉行。《剩山圖》將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先送往北京,再由台灣廣達文教基金會移交台北故宮博物院。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北京移交。6月9日,浙江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台北聯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實現“圓合”。媒體記者觀看《剩山圖》點驗的全過程浙江省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將於2011年6月9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覽前兩個月,《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展廳里重點展示,同展同收。《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79歲時為無用師所作。全卷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中國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富春山居圖》在數百年流傳中飽經滄桑,因遭火殉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後幾經輾轉,長0.51米、題跋6米多的前半卷《剩山圖》存於浙江省博物館,長6.4米的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據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自1956年到浙江省博物館以來55年間,原作只展出兩次。而在2011年的6月2號,則會在台灣,將《剩山圖》以及《無用師卷》合併,向各界人士展出。團聚之路《富春山居圖》命運多舛。畫卷是元代大家黃公望為摯友無用師所繪。後幾經輾轉到明朝末年,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痴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這幅絕世佳品。但這一焚,本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厘米的作品,變成一長一短兩段。前段較短,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然而,逃過死別,《富春山居圖》再陷生離。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被列入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名錄,後輾轉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入駐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從此,杭州,台北,600歲佳作隔海相望。2006年,浙江省博物館開始多方溝通聯繫,希望促成雙畫合璧。去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時,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引用到了這段往事:“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牽頭,兩岸達成合作意向,《富春山居圖》合璧後,估價達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該中心主任王軍回顧洽談經歷時感慨:“兩岸的認識是一樣的,溝通中更多的是理解與支持。”畫卷點校2011年5月18日中午,《剩山圖》完成了最後一項離境準備,《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品點交儀式在京舉辦。“幾天前,《剩山圖》 第一次離開浙江省博物館,未來幾天內,它將第一次離開大陸,奔赴台北。”儀式開始前,王軍和工作人員一直站在採訪區,但無論接受採訪或是沉默不語,他們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一扇灰色的厚重大門。隔著警戒線,記者看到門內,數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點校做最後準備。點校,是指每次文物出庫時,相關責任人要和保管文物的庫房做的交接儀式。“畫上的摺痕、霉點、污跡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當文物回庫時,再進行點校,確認是否受損等。”台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說。12時46分,點校正式開始。除了台北故宮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員可以進入灰色門內外,其餘人只能屏住呼吸,緊緊盯住實況轉播的螢幕。“富春一角”的引首緩緩展開時,閃光燈頻閃。馮明珠身子微探向螢幕,不住地說:“很羨慕點校員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名作,我已經開始期待在台北隔著展櫃細品這幅作品。”大約5分鐘後,畫面依然定格在此,工作人員不時用數位相機拍攝著細部。據知情人透露,總長度51.4厘米的《剩山圖》此次點校持續時間至少3個小時。畫卷投保為了即將的旅行,浙江省博物館為《剩山圖》定製了運輸箱,箱子上加裝保險鎖並貼上封條,由專人保管專人押運,並投保15億元人民幣保險。由於是赴台灣的兄弟博物館展出,為了兩岸的互信與團結,調低投保價格至15億元人民幣。“這是無價之寶”,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認為投保15億元並不代表《剩山圖》本身的價值,目前《剩山圖》估價在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它的價值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即使是旅途中,《剩山圖》也必須恆溫恆濕保存。”王軍透露,展出時要求則更苛刻,溫度控制在20℃至24℃之間,濕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間。另外,一同登上旅途的還有11件大陸文物。王軍介紹,這次《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的展品為83件,其中大陸提供的12件展品除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剩山圖》等3件外,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4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2件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各1件作品,這些展品全都與黃公望或《富春山居圖》相關。畫卷鑑定目前,《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均是各自獨立畫軸,其中《剩山圖》在明朝時期曾經進行過重新裝裱,邊緣火燒痕跡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則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後世添加包圍在捲軸中部。因此在同一個展櫃中展出時,如果觀眾細看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色澤等方面會有差別。六個曾經被火燒傷的痕跡,成為兩件畫作的“親緣鑑定”。“六個火燒洞中,前兩個都在《剩山圖》上,第三個則是一半在《剩山圖》上,一半在《無用師卷》上,第四個到第六個洞都在《無用師卷》上。”台北故宮書畫部負責人何傳馨用手比劃著名解釋,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合璧,我們將這幅畫放置在一個略微傾斜的展台上,觀眾可以同時看到展櫃中的兩幅作品和背景牆上復原的完整版。目前,這幅已經分割361年的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圖》展位已經確定—台北故宮第2110號陳列室。“作為最重要的一件展品,這幅圖將被擺放在展廳進門的顯要位置。”同時,展廳內還將通過3D技術,再現黃公望和這幅作品的傳奇。預計參觀人數突破70萬人除了這幅作品,此次大陸參展的展品幾乎件件有故事。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一幅明代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就曾被乾隆鑑定為真跡,並在畫上加蓋玉璽,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反而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才翻案,辨明真偽。馮明珠介紹,《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將持續4個月。展覽分成兩期,第一期從6月1日至7月底。第二期是8月到9月初。《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在第一期中展出,揭開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抵台檢測據台灣《旺報》報導,深受兩岸矚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月2日將在台北故宮登場,包括《剩山圖》等12件借自浙江省博物館的文物,目前已運抵台北故宮,同時完成文物檢測手續。台北故宮表示,依照原訂計畫,檢測手續完成後,將於25日舉行開箱儀式,但有鑒於文物年代久遠,甚為脆弱,在保護的前提下,直到6月1日開展前夕,才會在展場上對外曝光。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何傳馨指出,布展工作已經啟動,此次合璧的《無用師》與《剩山圖》將同櫃展出。據悉,為配合特展,在古文物之外,台北故宮將運用新科技,打造5件數字版的《富春山居圖》。數字版由台北花博夢想館設計團隊之一的“青鳥新媒體藝術”執行,藝術家林俊廷表示,作品包括大型數字互動裝置,《富春山居圖》的數字版複雜度更甚花博夢想館,光是一件作品就動用了42台投影機,希望以數字效果更生動地呈現山水意境,同時充分說明黃公望的技法、師承等。此次特展展出83件文物,台北故宮71件,大陸借展12件,6月1日開幕儀式,兩岸出席貴賓,包括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展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2011.6.1)上午10時在台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張)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4個單元;第二期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等單元。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何傳鑫告訴人民網記者:“‘剩山圖’和‘無用師卷’會在台北故宮最主要的書畫展覽室210陳列室展出,在這個陳列室裡面有一個柜子,大概有1640多公分,剛剛好就是把這兩卷布置在展櫃裡面。不過,兩個手卷不會粘在一起,我們會在背景牆面做大的電子合成輸出圖,顯示這兩卷的合璧情況。”見證大陸方面出席的人員有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中國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等,台灣方面的人士有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香港方面有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等。開幕式結束後,兩岸三地嘉賓會同赴展場,見證歷史時刻。


富春山居圖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13-06-05歌曲:富春山居圖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