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個人資料介紹_個人檔案(生日/星座/歌曲/專輯/MV作品)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個人資料

三國演義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三國演義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三國演義生日:1900-01-01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漢室傾頹·討伐董卓東漢末年,宦官當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兄弟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榜文前,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萍水相逢。三人都有為國效力之心,於是桃園結為異姓兄弟,投靠劉焉。從軍後劉、關、張顯示出非凡的才能,一敗黃巾於涿郡,二敗黃巾於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但董卓見劉備是白身,並不答謝。張飛大怒,要斬董卓,被劉備勸住。劉關張與朱儁、孫堅進攻黃巾,大勝。朱儁、孫堅皆受封賞,只有劉備被冷落。很久之後,劉備才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到任四月,督郵來縣巡視,藉機索要賄賂。因劉備不從而欲存心陷害,張飛得知後怒鞭督郵,三人被迫棄去職位,投了劉恢。不久參加平定魚陽之戰,劉備因立功被任平原令,開始擁有一支人馬。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繼位,為外戚大將軍何進所制。十常侍誘殺何進,袁紹等領兵誅殺宦官,西涼刺史董卓趁機進兵京師、驅逐袁紹、滅丁原收呂布、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野,並毒死劉辯。司徒王允借壽誕之引,召集滿朝公卿商議,曹操自告奮勇前往行刺,為董卓發覺,危急中獻上自王允處借來的七星寶刀而脫身。曹操逃至中牟縣為當時縣令陳宮所獲。陳宮義釋曹操,並棄官隨之離去。途經曹操之親戚呂伯奢家時,因誤會而殺害呂伯奢一家,並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之語。陳宮憤怒,獨自離開。曹操只身前往陳留,散盡家資招驀兵馬,親友皆來相投,亦有了一支人馬。曹操更寫信給袁紹,並會齊中原豪傑。三國演義劇照(14張)曹操、袁術等十八路諸侯與呂布對峙於汜水關,董卓派出華雄斬去十八鎮諸侯多位上將,關羽自告奮勇卻因自身的地位而被眾諸侯所叱,唯曹操賞識人才,斟熱酒令出戰。酒尚溫,關羽已斬華雄而歸。隨後,呂布騎赤兔馬親出虎牢關,袁結亦派八路諸侯迎敵。眾諸侯難敵呂布之勇,危難時候張飛救下公孫瓚而與呂布交手。因呂布奇勇,關羽、劉備先後出戰,三人合力殺敗呂布,呂布敗退虎牢關。八路諸侯乘勝出擊大獲全勝,曹操暗中犒賞劉、關、張。董卓見呂布戰敗,盟軍勢大,燒洛陽,逼獻帝遷都長安。盟軍入洛陽,各起異心。孫堅在宮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率軍返回江東。曹操與袁紹發生摩擦,去了揚州。盟軍瓦解。接著軍閥又開始火併。袁紹攻公孫瓚,被趙雲所救。趙雲本是袁紹部將,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於是棄袁紹而投了公孫瓚,但不受重用。在江東,孫堅攻荊州,被劉表軍士用亂箭射死。司徒王允在長安設下連環計,讓董卓和呂布為爭奪歌妓貂蟬而發生衝突,結果董卓被殺。董卓部將郭汜等反撲,殺害王允全家。群雄逐鹿·呂布覆滅董卓死後,中原大亂,軍閥混戰之中,青州黃巾又起,曹操前往討伐,編制青州兵,勢力再次擴大。因曹操父曹嵩死於徐州,為報父仇,曹操藉機征討徐州,並下令屠城。徐州太守陶謙向北海孔融求救,孔融在平原找到劉備。劉備去公孫瓚處借了兵馬,前往徐州助陣。另一方面,董卓舊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人攻下長安,趕走呂布,逼死王允,再次挾天子。隨後,馬騰、韓遂聯軍勤王,馬騰之子馬超作戰英勇,屢挫李郭軍。但因為糧草供應困難,最終兵敗退回涼州。在曹操報仇的同時,呂布、張邈採納陳宮之言,襲了兗州,曹操被迫回戰呂布。濮陽城中一戰,曹操險些喪命。而劉備處,陶謙三讓徐州,使曹操費力征討不得的徐州為劉備唾手而得。長安處李傕、郭汜發生內訌,曹操入洛陽救駕,藉機將獻帝劫至許昌,開始 “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權獨攬。與此同時,江東孫策利用亡父孫堅留下的傳國玉璽,向袁術借了兵馬,逐漸平定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奠立了日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吳國基業。袁術得了玉璽,即刻稱帝。呂布兵敗投了劉備,卻趁劉備征伐袁術之機奪了徐州。劉備暫居小沛。在劉備與袁術兩家求助之際,呂布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不久劉備又為呂布所迫,投了曹操。曹操先後三次征伐張繡而未果,張繡自行投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討伐呂布,苦戰日久未果。而呂布卻因內患陳登,且惑於妻妾之言,終為曹操所擒。白門樓上,劉備以丁原、董卓的緣由將呂布致死。曹操也怒斬高順,淚別陳宮,義降張遼。呂布既定,曹操勢力進一步擴大。內閣密詔·千里獨行朝延上,曹操作威作福,許田打圍之時對獻帝無禮招致忠臣憤怒。皇帝密召國舅董承入宮,授以衣帶詔,教圖曹操。西涼馬騰與劉備最終亦參與此謀。劉備參與後為避曹操嫌疑,在園中種菜卻為曹操叫去賞梅。曹操煮酒論英雄令劉備吃驚,以畏雷之說巧妙掩飾。不久劉備即借剿滅袁術之機脫身,袁術與劉備交戰,大敗。於是袁術前往投降袁紹,於路中被劫,最終渴死。其部將割其首並玉璽一同交與曹操。皇宮內,衣帶詔事發,董承等皆遇害。曹操派兵征討劉備,劉備大敗而與張飛失散,投了袁紹。關羽被困下邳,曹操愛其才,遣張遼說降,為保劉備家眷,關羽與曹操約法三章而降。在曹操處,關羽受到厚待,得了呂布所騎赤兔馬。在劉備唆使下,袁紹起兵與曹操交戰於白馬,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了曹操白馬之圍。因得知劉備在袁紹處,關羽離開許都,前往河北。臨行時掛印封金,令曹操即憾又贊。關羽一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幾經周折,最終於張飛、劉備聚於古城。又因公孫瓚兵敗自焚,趙雲獨自一人云游四海與劉備相遇,自此終身為劉備愛將,情義比桃園。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江東孫策為部下家客所害,身受重傷,更因受于吉之氣而身亡。孫權坐領江東,承父兄基業,與曹操修好。袁紹得知後起大軍七十萬伐曹操,曹操起七萬兵相迎,戰於官渡(此時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幾經挫折卻始終堅持。袁紹謀士許攸進言而不為所用,因而來投曹操,並獻火燒烏巢之計。一夜大火,袁紹勢力大衰。倉亭處曹操再破袁紹,最終袁紹吐血而亡。劉備趁火打劫,自汝南起兵攻曹,卻為曹操打敗,投了荊州劉表,駐守新野。大小數戰,曹操終攻克冀州,然而郭嘉病故。臨終時獻密計,使曹操短期平定了遼東,統治北方。三顧茅廬·荊襄之變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荊州處,因劉表次子娘舅蔡瑁與劉備爭權,而兩番設計陷害劉備。劉備躍馬檀溪,大難不死,行至襄陽境內水鏡莊上,得水鏡先生司馬徽點拔,聞臥龍、鳳雛之說。次日路遇毛遂自薦的徐庶,即劉備軍中的第一位軍師。曹軍進犯,徐庶大敗曹軍,展露的大才為劉備大開眼界。曹操以徐庶之母為要挾將徐庶賺至許都,徐庶臨行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即臥龍先生,並許下了終生不為曹操設計之誓。自建安十二年秋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劉備來到南陽三顧茅廬,尋訪諸葛亮。諸葛亮大為感動,在臥龍崗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道破天時、地利、人和之玄機,最終出山輔佐劉備,成為一代賢相。兩次火攻南陽的博望坡和新野城,諸葛亮大破曹軍。劉表病逝,蔡瑁暗裡擁立幼子劉琮,並將荊襄九郡獻了曹操。曹操83萬大軍下追趕劉備。劉備被迫攜民渡江,飽經挫折屈辱。趙云為救幼主劉禪,屢次單騎闖入曹操軍營,闖下一世英明。同時張飛大喝長坂橋,又使曹營許多將士從此聞風喪膽。在關羽、諸葛亮與劉表長子劉琦的接引下,劉備入了江夏。赤壁之戰·火燒曹兵曹操書信至江東,威脅孫權投降,共擒劉備。孫權派魯肅過江火燒赤壁探虛實。諸葛亮藉機入東吳,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終於使得孫權決計破曹操。在柴桑,周瑜起五萬兵,與曹操83萬大軍隔江對峙。水上交戰,曹軍失利,蔣乾去東吳軍營勸降周瑜,卻中周瑜反間計,誤盜周瑜偽造的書信而使曹操誤殺蔡瑁、張允——曹營中僅有的兩名深懂水戰之將。在東吳軍營,周瑜深恨諸葛亮之才不能為東吳所用,使諸葛瑾勸降諸葛亮未果,即起心害之。兩番鬥智,均為諸葛亮勝出。第二次的“草船借箭”,更是使周瑜自嘆不如。周瑜與諸葛亮不謀而合,定下火攻之策。為火燒曹軍戰船,老將黃蓋行苦肉計,慘被棒瘡;闞澤去曹營獻詐降書,又遭到曹操恐嚇。蔣乾再次過江,周瑜安排江東隱居的鳳雛先生龐統隨之回曹營,巧授連環計,教曹操將戰船全部連線。諸葛亮藉機去七星壇祭風,實則逃離東吳,回到江夏,智算華容。三江口處,黃蓋前往詐降。是夜東南風大起,曹操水寨一片火海,一夜之間,曹操83萬大軍所剩無幾。逃命過程中又遭到趙雲、張飛與關羽三次堵截。最終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使得曹操逃至南郡。敗陣的曹操,對郭嘉懷念不已。三氣周瑜·大戰馬超周瑜乘勢到南郡,與曹仁交戰,中曹操之計而重傷。諸葛亮坐收漁利,奪下南郡。不久又陸續攻占荊襄諸郡。劉備終於有了自己的土地。周瑜又定下美人計,誘劉備過江,與孫權之妹孫尚香成親,以此為餌扣押劉備。趙雲受諸葛亮密技,一次次粉碎周瑜的計謀。次年劉備逃回荊州,周瑜追至,中諸葛亮之計,更為荊州士兵取笑,箭創復發。回柴桑後定下假途滅虢之計取荊州,再次為諸葛亮識破。回柴桑後性命垂危,高嘆“既生瑜,何生亮”而亡。諸葛亮又去弔孝,打破兩方之間的尷尬,並為劉備尋得副軍師龐統。西涼太守馬騰為曹操誘入長安而遭害,其子馬超聯合韓遂率軍反出西涼,大破鍾繇,攻陷長安,又於潼關大敗曹洪、徐晃。迫使曹操親自領兵前來討伐。馬超與曹操在潼關、渭南之地展開六次大戰。一戰連敗曹營諸多猛將,殺的曹操割須棄袍,繞樹逃命,二戰讓曹操奪船避箭,幾次都幾乎喪命,但在丁斐、曹洪、許褚的拚死相救下死裡逃生。之後曹操又聽取了婁圭建議,潑水築造冰城,渡過了渭水。馬超與冰城前,與曹軍第一猛將虎侯許褚,連斗幾百回合,逼其裸衣棄刀。最後賈詡為曹操定離間之計,離間西涼軍內部,馬超砍傷斷韓遂之手,西涼軍自相殘殺,曹操乘機大舉攻伐,最終大破馬超。奪占西川·合肥會戰益州劉璋處,別駕張松密畫西川圖本欲獻曹操,卻為曹操不喜,而終被逐出。回川時受劉備盛情款待,感動不已,終為劉備獻上取西川之說。張松回川之後,劉璋又納其謀,接劉備入川抵擋漢中張魯。劉備入川後與劉璋反目成仇,交戰之中,孫尚香被孫權派人騙回江東,而副軍師龐統也死於落鳳坡。諸葛亮與張飛兩路軍入川,將荊州交於關羽,並囑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張飛從小路出發,義釋老將嚴顏,一路順利入川與劉備會合。諸葛亮到達後,定計擒獲川中大將張任。此時西涼馬超幾經周折投於張魯帳下,因唇亡齒寒之說,張魯派馬超、馬岱解西川之圍。葭萌關張飛兩番大戰馬超未分勝敗,諸葛亮定計,收降了馬超。西川終為劉備攻占。在江東,孫權令諸葛瑾入川討荊州未果,魯肅為孫權所迫,設鴻門宴邀關羽過江,欲逼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以其非凡的膽識,挫敗了這一謀劃。在許昌,曹操誅殺密謀害己的伏皇后等人,又平定了漢中。為報赤壁之仇,曹操兩次起兵與孫權交戰,合肥會戰,雙方互有勝敗。最後孫權作書勸退曹操,曹操也知江東一時不可得,兩方罷兵。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進位魏王,採納賈詡之言,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不久因故與奇人左慈相遇。左慈用奇門之術捉弄曹操,終使曹操患病。曹操召來平原管輅卜周易,管輅巧妙為曹操作了解答。五位漢臣欲圖曹操亦未能成功,最終慘死。巧取漢中·痛失荊州張飛起兵攻瓦口關,大戰張郃,最終勝利。諸葛亮又智激黃忠,使其兩番建立奇功。天盪山一役,黃忠斬了曹操愛將夏侯淵。曹操起兵報仇,大軍聞趙雲之聲而喪膽。進兵過程中曹操藉故殺害了一向與自己有隙的楊修。諸葛亮幾番設計,使曹操兵退斜谷,至此東川亦為劉備所得。劉備據兩川之地,自立為漢中王。曹操與東吳密謀圖荊州,關羽未遵諸葛亮“東和孫權”之說,以致東吳與曹操聯合。于禁、龐德與關羽交戰,關羽大戰龐德,水淹七軍,取得一生最後的業績。因中曹仁暗箭,右臂中毒,神醫華佗趕到為關羽刮骨療毒。然而正當關羽帶傷與徐晃交戰的同時,東吳陸遜巧妙利用關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的心理,定下了取荊州之計。呂蒙白衣渡江,襲了荊州。痛失荊州的關羽被迫敗走麥城,終為孫權所害。在玉泉山,關羽靈魂顯聖,為神僧普淨點化而頓悟,飄然離去。不久呂蒙為關羽附體而亡(此時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將關羽首級獻於曹操,曹操為關羽嚇倒,自此便寢食不安。為建新宮,曹操持劍去砍洛陽城內一神樹,樹幹噴出血來,曹操患重病,危在旦夕。找到神醫華佗,卻疑之有害己之意而將其拷打至死。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漢室末路·夷陵之戰曹丕當權後,折服了前來爭王位的曹彰。又欲害曹植,逼其作詩。曹植七步成詩感動卞太后。在蜀軍,劉備義子劉封因不曾發兵救關羽,藉故為劉備處死。曹丕承父之業,威望日高,帳下文官逼迫獻帝讓出帝位,自此東漢滅亡,魏國建立。蜀中劉備得此訊息,於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亦自稱為帝,封諸葛亮為丞相。稱帝後的劉備,即下令起傾國之兵伐吳,為關羽報仇。張飛因思念關羽,酒後使性鞭士卒而為范疆、張達所殺,並將張飛首級送往東吳投降。孫權無奈,作書降魏受了九錫。曹丕欲坐觀其變,並未發兵。吳蜀交兵,孫權失利,折去許多大將,而西蜀黃忠也中箭身亡。吳將潘璋持關羽的青龍寶刀遇關公顯聖,為關羽之子關興所殺。劉備攻至猇亭時,仇人盡已誅卻,而貪心不足,欲就此機滅吳。孫權啟用儒將陸遜,並賜寶劍先斬後奏。因劉備不懂兵法,紮營之時犯兵家大忌,陸遜縱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大敗,劉備逃命過程中為趙雲所救。陸遜追劉備,誤入諸葛亮所布石陣(八陣圖),為黃承彥所救,因而深服諸葛亮之才。曹丕趁火打劫,乘機征吳,陸遜早有防備。大將徐盛用火攻破了魏軍。魏國名將張遼在此役中身亡。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危,臨終時託孤於諸葛亮,並囑之不可重用馬謖。劉備死後,諸葛亮立劉禪為帝,因感劉備知遇之恩,全力輔佐幼主。魏國曹丕得知,有伐蜀之意,司馬懿獻五路下西川之策,諸葛亮坐鎮成都,安居平五路,又派鄧芝出使東吳,與孫權修好。此後吳蜀再未交兵。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蜀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親率五十萬大軍,採用馬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之策深入雲南。擒了孟獲後因其不服而釋放,此後蜀軍渡過瀘水,多次與孟獲交戰,克服重重困難,直抵烏戈國,先後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孟獲感恩,誓不再反,南方之亂平息。此時魏主曹丕已經病逝,曹睿繼位,重用深有謀略的司馬懿。諸葛亮用馬謖之謀,設離間計使曹睿削了司馬懿兵權。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為繼承劉備遺志,上《出師表》請求伐魏。魏駙馬夏侯楙為主將出戰,屢為蜀兵所敗。年逾七旬的老將趙雲更建奇功,力斬五將。後諸葛亮定計收取西三郡,又收降了魏將姜維,使之成為自己的愛徒。曹睿聯合羌王徹里吉共同進兵,諸葛亮乘雪大破羌兵。魏將孟達欲同諸葛亮裡應外合獻城,此時司馬懿復職,直抵新城。孟達事敗,死於城下。與魏軍交戰,街亭成為關健。馬謖自告奮勇立軍令狀,去守街亭,卻因不能活用兵法,更兼盲目自大,痛失街亭。司馬懿兵至西城,諸葛亮定空城計暫退魏軍,隨後大軍撤回漢中,第一次伐魏宣告失敗。為正軍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久老將趙雲病故。此後,直至蜀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又四次伐魏(二次北伐時上《後出師表》),然而國力衰微,君主無能,且後方用人不當,每一次都是以偌大的遺憾宣告失敗。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初戰即敗。接著用奇計困司馬懿於上方谷,慾火燒司馬懿,不料天降大雨,其計不成。此後越發病重,祈福時被無心魏延撲滅七星主燈而失敗,將後事囑託完畢,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仍遺計用木雕嚇退了司馬懿,又使馬岱斬了造反作亂的大將魏延。在此期間,東吳孫權也稱帝。司馬專政·九伐中原魏曹睿後期,政治開始衰落。曹睿下令拆承露盤更是天人共怒。遼東公孫淵起兵造反,司馬懿出兵剿滅。曹睿病危,將曹芳託付於司馬懿而病逝。曹睿死後,司馬懿詐病賺曹爽,奪了曹爽的兵權。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攬朝政,魏國名存實亡,大權盡歸司馬氏之手。後高貴鄉公曹髦在位,司馬師病故。曹髦因對司馬昭由懼到恨,驅車率眾臣與司馬昭決鬥,反被司馬昭殺死。蜀將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出兵伐魏,與魏將鄧艾對戰。前後九次,交戰中雙方互有勝敗,姜維亦曾經將司馬昭困於鐵籠山,因山泉突涌而未能困死。然而最終姜維沒有取得任何顯著成果。朝廷里,諸葛亮死後,蜀主劉禪更加接近宦官,不理朝政,國勢日趨衰危。此間吳帝孫權病逝,其後的孫亮、孫休為孫峻、孫綝所控制,吳宮內多次發生干戈。孫休竟險些喪於孫~之手,幸得老將丁奉相救。丁奉死後,東吳更加衰敗。偷渡陰平·三分歸一於蜀將姜維第九次伐中原期間,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分兵入蜀。鍾會終奪取漢中,在定軍山遇諸葛亮顯聖,囑其不可妄殺生靈。鄧艾與生命作賭,偷渡陰平小路,最後成功。在那裡發現了諸葛亮生前題字,由衷地讚嘆諸葛亮之才,感慨因不能相遇而遺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與孫諸葛尚死守綿竹,最終殉國。劉禪第五子劉堪自刎於先帝廟。劉禪投降,於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國滅亡。姜維知蜀國滅亡,假意投降鍾會,兩人合謀除掉了鄧艾。然而舉事之時,由於機謀泄露,鍾會死於殿上,姜維亦自盡身亡。一番巧計,成為虛話。蜀國滅亡之後,司馬昭病逝,司馬炎廢曹奐而自稱為帝,國號大晉。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魏國滅亡。司馬炎派羊祜征吳,而羊祜與陸抗兩軍對峙,卻成了知音。羊祜病危時向司馬炎薦杜預,陸抗死後,杜預率兵伐吳,最終吳主孫皓投降,三分天下,合歸一統。


作品目錄

第1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2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3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4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5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第6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7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第8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9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第10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11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第12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13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第14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第16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17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18回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19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第20回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第22回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23回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24回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25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第26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第28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29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第30回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31回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第32回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33回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34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第36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第38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39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40回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41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42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乾中計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47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49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51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52回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53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第54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55回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56回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57回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第58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59回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第60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61回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第62回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第64回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65回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66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第68回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69回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第70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第71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第72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73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城第74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75回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第76回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77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79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第80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81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第82回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83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第84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85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87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第88回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89回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第90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91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92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93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第94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第95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騙曹休
第97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第98回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99回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100回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101回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102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105回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第106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107回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第108回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109回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第110回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111回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第112回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113回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斗陣破鄧艾第114回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115回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第116回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117回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第118回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119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第120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表格內容來自


角色介紹

主要人物劉備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孫權孫權畫像孫權(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其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曹操曹操畫像(2張)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箇中國。


其他人物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三國之中的一些經典人物羅列如下:曹操帳下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于禁、許褚、郭淮、鍾會、鄧艾、賈逵、……劉備帳下小說人物文臣:諸葛亮、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馬良、徐庶、陳震……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關平、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孫權帳下文臣:周瑜、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陸凱、駱統、周舫……
  武將:呂蒙、徐盛、甘寧、太史慈、周泰、程普、黃蓋、諸葛恪、丁奉、凌統……其他角色諸侯: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孟獲……文臣: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陳登、蒯良、王累、孟優……武將:高順、張任、高覽、曹性、紀靈、馬休、馬鐵、董荼那、阿會喃……其他:張讓、段珪、蹇碩、呂伯奢、普淨、華佗、于吉、左慈、黃皓……主要人物關係曹昂、曹丕、曹彰、曹植均為曹操之子司馬師、司馬昭分別為司馬懿之長子和次子劉禪、劉封(劉備義子,後因不救關羽被斬)為劉備之子;關平(關羽義子)、關興為關羽之子張苞為張飛之子;諸葛瞻為諸葛亮之子;諸葛瑾為諸葛亮之兄;諸葛尚為諸葛亮之孫;孫策、孫權為孫堅之子;孫仁(孫夫人)為孫堅之女,孫權之妹,後嫁與劉備陸抗為陸遜之子(陸抗之死,杜預率兵伐吳,三分天下,合歸一統)


創作背景

《三國演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其一是關於三國史事的歷史文獻;其二是民間不斷流傳的三國故事和民間創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積累和深化的史學家對三國歷史的敘述和評價,另一方面是歷朝歷代民間三國傳說的不斷演化豐富,它們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點評鑑賞

藝術特色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因為素材大部分來源自民間,固然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也為寫定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它們進入小說文本時,伴隨著不同思想及不同審美趣味的滲入。而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並不總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衝突,這就對寫定者的創作構成了嚴峻的考驗。羅貫中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妥善地處理了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的關係,並獨出機杼,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藝術世界。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三國演義》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小說的敘事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終於晉太康元年(280),比較完整地敘述了魏、蜀、吳三國興起、發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說借鑑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於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內容是漢末的群雄爭霸,矛盾的焦點是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鬥爭,作者對二人作了多方面對比,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後十五回寫三國的覆滅,主要展現的是三國各自的內部矛盾,尤其是對司馬篡魏、後主信讒、孫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寫,情節雖然簡略,但著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在創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面對豐富、複雜的史料和民間故事,作者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以史實為依據,剔除來自民間文化中過於荒誕、鄙俗的成分以及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節。《三國志平話》是民間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三國演義》創作時最為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該書的情節大多擷自民間傳聞,其中有不少荒誕無稽的情節,如以司馬仲相斷獄的故事開頭,以劉淵滅晉興漢收尾,使全書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色彩。這樣的安排代表了下層民眾的一種願望,但放在歷史小說中不僅不協調,而且顯得十分荒誕。羅貫中刪去了這一頭一尾,不僅避免了枝蔓,而且淡化了因果報應色彩,使小說成為蘊涵更為豐富的歷史悲劇。此外,《平話》中的一些與史實不符或與人物性格不符的情節,如劉、關、張殺督郵後上太行、劉備從黃鶴樓私遁等,都被作者捨去了。其次,精心提煉情節,增強小說的文學性。《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著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些雜亂、原始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和工,《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尊重歷史,使情節框架合乎史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像,將這些來自史書、民間的各種素材整理、提煉成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從而使小說的藝術性大大提高,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關於“赤壁大戰”的“重寫”。對來自民間的各種傳說以及過於荒誕、不符合史實的情節,作者做了大量刪削,但是對其中的一些雖違背史實卻不背離情理、不背離人物性格的故事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連環計”、“千里獨行”等卻予以保留,並使它們成為小說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總的來看,《三國演義》雖然保留了許多虛構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但同時又儘可能地靠攏歷史,而在處理兩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時,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實優先的原則。章學誠稱《三國演義》的特點是“七實三虛”,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但道出了《三國演義》成功的一個秘訣——“實”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虛”則多與民間文化有瓜葛,只有融納各種文化,才能豐富小說的內容。但也只有經過精心整合,才能使各種異質文化水乳交融,才能提升小說的藝術品位。美學批判歷史與文學的本質性差異和同一性關聯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寫道:“兩者的差別在於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三國演義》的寫作主體顯然沒有歷史和文學的區分意識,所以,小說文本沒有呈現歷史與文學的差異性理念,所有歷史和文學的故事元素和話語表達都是被混淆界線與糾纏不清的。正是導源於先天性質的美學觀念的局限,小說被塗抹成為既不是歷史又不符合文學一般規定性的一個混合性文本。問題的另一方面在於,歷史和文學的同一性關聯在哲學意義上,它們都應該和必然地表現歷史的客觀規律及其偶然性結構,換言之,歷史和文學都必然共同地隱含著歷史理性和辯證邏輯。然而,遺憾的是,《三國演義》也沒有讓我們閱讀到這種哲學意義的歷史與文學的同一性可能。於是,呈現出令閱讀者沮喪的思想場景:本應該區分的歷史和文學的差異性被混淆了,而相應的是,本應該被同一性關聯的歷史理性卻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國演義》宿命性地選擇這樣一種草率和粗俗的歷史觀:所有歷史形式都不過隱藏著國家政治的機械運動和權力的邏輯循環。換言之,歷史只不過是暴力和權力的競技場,是陰謀和權術的帷幕下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轉換與平衡。在所有的敘事場景中,歷史的公正性或歷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蝕掉,只有雜亂的歷史故事的剩餘物出場和偶然性的碎片主體成為歷史的主角。《三國演義》的時間敘事是散點或彌散的,而這些散點或彌散的時間敘事缺乏統一的邏輯線索將它們串聯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存在著時間與故事、故事與人物、人物與時間的多重斷裂這類屢見不鮮的現象。與斷裂的時間敘事相對應,《三國演義》的空間敘事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小說表現的歷史空間和地理地域相當廣袤而豐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間結構中產生、發展、漸變、突轉、結局,理應為小說展開多幅富於審美驚異和快感的故事場景。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有的歷史地域的豐富性和變化性沒有提供給小說書寫者一個自由馳騁的舞台,反而讓作者迷途於空間敘事,整個小說的空間結構缺乏邏輯秩序而顯得破碎零亂,主次、前後、輕重、襯映、深淺等應有區分度不夠分明,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的統一性、有機性沒有獲得精妙的體現。名家點評1.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清)章學誠2.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 ——(清)魏裔介3.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4.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的緣故。——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5.這部書現行本(毛宗崗本)雖是最後的修正本,卻仍舊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勢力的通俗歷史講義,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學價值的書。……話雖如此,然而《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胡適《序》6.看這本書(《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 ——毛澤東7.《三國演義》是那段歷史的一座人才寶庫,也是一部活的兵書,是一座軍事大課堂。——袁闊成《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金庸8.《三國演義》在表現著中國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之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說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俄)科洛克洛夫《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台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日)吉川英治9.《三國演義》有一面可疑的旗幟:忠義;兩顆有毒的藥丸:偽善與權謀。這是我對《三國演義》的定義。——易中天10.一部《三國》,有時是“暴力”的蒙汗藥,有時是“極權”的擋箭牌,有時又是“詭計”的密鑰機,而這段動亂歷史的創傷記憶被裝潢為“分合之道”。——潘知常11.《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部小說把中國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淵,使中國人原是非常純樸、非常平和的心靈發生變形、變態、變質,變得愈來愈可怕。——劉再復


相關版本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1.通俗演義版本類;2.志傳版本類;3.批評版本類;4.毛氏版本類。通俗演義《三國演義》通俗演義版本類甚為複雜。種類繁多,包括嘉靖刊本、夷白堂刊本、周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鄭以楨刊本、古今演義刊本等。各版本均為240則,每則又列有一單句標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為24卷,每卷十則。周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為12卷,每卷20則。演義通俗篇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改編而創作的小說。其不少故事情節乃作者根據小說創作需要而虛構,其以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和人物形象凸顯而著稱。而且,其語言淺顯易懂。志傳版本《三國演義》志傳版本類包羅萬象,涵括余象斗本、余評林本、湯賓尹本、黃正甫本、喬山堂本、楊閩齋本、鄭雲林本、朱鼎臣本、忠賢堂本、楊美生本、雄飛館本、三餘堂本、北圖本、種德堂本、嘉慶本、誠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數十種版本。《三國演義》志傳類版本基本以《三國志傳》作書名,形式上為上圖下文,內容上則多插增關索或花關索故事。由於絕大多數版本刊刻於萬曆年間的福建並且基本上集中於建陽一帶,故又俗稱為“閩本”或“建本”。批評版本《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類也豐富多彩,據不完全統計其包括鍾伯敬本、李卓吾本、吳觀明本、兩衡堂本、芥子園本、綠蔭堂本、寶翰樓本等十幾個版本。《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首次將《三國演義》回目由單題變為雙題,並且把240則合併為120回,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開創《三國演義》版本批評之先河,敢於大膽闡述自己的批評觀點和獨特見解。毛氏版本《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是由清康熙年間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版本,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並作詳細評點,全面整理修訂而成,《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乃後來最流行的毛氏版本《三國演義》。毛氏版本類流傳至今的版本約有70種之多,其故事情節流暢、文字精練更具可讀性。毛氏父子還刪去了大部分完全與史料不符合的情節,使《三國演義》小說相對來說更加接近《三國志》史料,故事情節也更加緊湊精練,並且更加能夠凸顯經典人物形象。所以,毛氏版本極受清朝時期的老百姓的歡迎。


成就與影響

文學成就《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社會影響《三國演義》以75萬字的規模,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早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朝鮮,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羅貫中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三國演義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14-12-18歌曲: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