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命C個人資料介紹_個人檔案(生日/星座/歌曲/專輯/MV作品)

維他命C

維他命C的個人資料

維他命C詳細資訊(以下內容包含:維他命C演藝經歷 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歌曲列表 MV列表 專輯唱片列表等個人資料介紹)
維他命C生日:

組成結構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是一種含有6個碳原子的酸性多羥基化合物,分子式為C6H8O6,分子量為176.1。天然存在的抗壞血酸有L型和D型2種,後者無生物活性。維生素C是呈無色無臭的片狀晶體,易溶於水,不溶於有機溶劑。在酸性環境中穩定,遇空氣中氧、熱、光、鹼性物質,特別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銅、鐵等金屬離子存在時,可促進其氧化破壞。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較多,故蔬菜儲存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但在某些果實中含有的生物類黃酮,能保護其穩定性。


理化性質

外觀:無色晶體沸點:無維生素c圖冊(5張)熔點:190~192℃酸性:維生素C分子結構中的烯二醇基,尤其是C3位OH由於受共軛效應的影響,酸性較強(pK =4.17);C2位OH由於形成分子內氫鍵,酸性極弱(pK =11.75)。故維生素C一般表現為一元酸,可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鈉鹽。紫外線吸收最大值:245nm螢光光譜:激發波長:無螢光波長:無英文名稱:Vitamin CCAS號:50-81-7EINECS號:200-066-2InChI編碼:InChI=1/C6H8O6/c7-1-2⑻5-3⑼4⑽6⑾12-5/h2,5,7-10H,1H2/t2-,5+/m0/s1分子量:176.13IUPAC名:2,3,5,6-四羥基-2-己烯酸-4-內酯在乾燥空氣中比較穩定,不純和許多天然產品,能被空氣和光線氧化,其水溶液不穩定,很快氧化成脫氫抗壞血酸,尤其是在中性或鹼性溶液中很快被氧化。遇光、 熱、鐵和銅等金屬離子均會加速氧化。能形成穩定的金屬鹽。為相對強的還原劑,貯存日久色變深,成不同程度的淺黃色。半數致死量(小鼠、靜脈)LC50:518mg/kg遇空氣和加熱都易引起變質,在鹼性溶液中易於氧化而失效。在空氣條件下。在水溶液中迅速變質,是強還原劑。廣泛分布於動植物體內。乾燥時對空氣穩定。水溶液迅速被空氣氧化。


藥物功能

防治疾病緩解白癜風黑色素的生成、轉移與降解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影響其代謝,導致皮膚顏色變化。經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酪氨酸—酪氨酸酶反應受到干擾便影響了黑色素的合成。以抗壞血酸(維生素C)為例,如在這一反應中加入抗壞血酸,就會阻止多巴 進一步氧化為多巴色素,並使已合成的多巴酶被還原為多巴,以致黑色素不能合成。很多白癜風患者就對VC特別敏感,看到某某含有VC就不敢食用,這其實是不必要的!對於VC的食用量,是要適量就行,畢竟它也是人體不可缺失的。降低癌症發病全世界專家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每天吃新鮮水果,特別是柑桔類水果,胃癌、食管癌、口腔癌、咽癌及宮頸癌的發病率會大大降低,還有些研究指出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有助於預防結腸癌和肺癌。在美國,30年代胃癌在死亡病因中占第一位,胃癌下降到第七位,研究人員意識到,這種超常的健康趨勢並不是歸功於任何醫療措施,事實上是由於食物有了冰櫃冷藏,加以空運發達,人們能夠吃到更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而吃鹽醃或漬的食物相對的減少的緣故。日本北部胃癌發病率始終很高,那裡人們喜歡用鹽醃漬的食品,喜歡大醬、醃菜和鹹魚。雖有冰櫃,但飲食習慣沒有改變。另外,伊朗部分地區的胃癌發病率也很高,沒有什麼其他解釋,只是因為人們營養太差,能進的水果與蔬菜很少,維生素C攝入量嚴重不足。專家們早已證明維生素A與肺癌的密切關係,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維生素E和維生素C的水平降低,對肺癌有著更為重要的聯繫。此外,多項研究分別證實,攝入維生素C不足,與子宮頸癌、直腸癌的多發,均有密切關係。維生素C能阻斷致癌物亞硝酸銨的形成。鹽醃、漬和熏制食品含亞硝酸鹽(鹹肉、香腸之類也一樣),亞硝酸鹽與胺在胃中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酸銨。不少亞硝酸鹽也來自新鮮食物,它們開始是以硝酸鹽形式存在,那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唾液中的細菌使自然硝酸鹽變成一回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亞硝酸鹽會合成亞硝酸銨。這些情況下不知不覺地在你胃中進行除非你吃了含維生素C的食物。專家們的研究表明:將亞硝酸物與胺放在一起,同時加入維生素C,維生素C能阻斷亞硝胺的形成。動物實驗顯示:小鼠餵以亞硝酸鹽和胺後得了腫瘤,而在食物內加入維生素C,顯示出腫瘤被抑制。這是因為亞硝酸物首先與維生素C反應,導致沒有足夠的亞硝酸物與胺結合成亞硝酸胺。在進食的時間時里,維生素C與亞硝酸物反應最佳,因為這時胃的酸度正好發揮維生素C催化劑作用。上述情況同樣發生在胃裡,蔬菜中雖天然地含有亞硝酸鹽,但同時也含有足夠的維生素C。因此,你不必為食用蔬菜擔心,問題是要注意蔬菜的保存和烹調,儘量減少維生素的損失。臨床研究發現,各類晚期癌症注射大劑量維生素C,每天10-30克,能明顯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大量攝入維生素C,可以製造大量免疫球蛋白,可以使抗癌的淋巴細胞高效率地發揮作用(但大量的維生素C有使吞噬細胞降低吞噬能力的作用)。英國科學家們也觀察到,人們白細胞中維生素C的含量與年齡成反比。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加,白細胞中維生素C含量呈下降趨勢(也許,這也是老年人免疫功能較差、癌症易於在老年人向上發生的因素之一)。若給老年人每天補充維生素C80毫克,9個月之後,其白細胞維生素C含量可恢復到年輕人水平。還有人認為血液中維生素C水平的高低,與老年人的壽命長短成正比例。一美國醫生說,他發現血液中維生素C水平高的人壽命長。雖說這類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的佐證,但癌症患者體內維生素C的水平無一例外都很低。兩者聯繫起來考察,無疑向我們提示著維生素C不容忽視的作用。此外,專家們認為維生素C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某些化學物質氧化為致癌物;能阻斷致癌物的活化;英國的研究人員測定補充維生素C(1000毫克,每日4次,為期一周)前後受試者胃液中誘變劑的活力,發現補充後活力降低近半。其他功能維生素c對植物的作用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幫助植物抵抗乾旱、臭氧和紫外線。維生素C保護植物免受光合作用中有害副作用的侵害。維生素C能抗壞血病,故又稱抗壞血酸。是廣泛存在於新鮮水果蔬菜及許多生物中的一種重要的維生素,作為一種高活性物質,它參與許多新陳代謝過程。近幾年來在植物衰老和逆境等自由基傷害理論的研究中,維生素C作為生物體內對自由基傷害產生的相應保護系統成員之一,更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因此對其含量的測定,可作為抗衰老及抗逆境的重要生理指標,同時對鑑別果樹品質優劣、選育良種都具有重要意義。


藥物作用

維生素C為抗體及膠原形成,組織修補(包括某些氧化還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葉酸的代謝,鐵、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質的合成,維持免疫功能,羥化與羥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等所必需,同時維生素C還具備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從而達到美白,淡斑的功效。在人體內,維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劑,用來減輕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基底的氧化應力(oxidative stress)。 還有許多重要的生物合成過程中也需要維生素C參與作用。由於大多數哺乳動物都能靠肝臟來合成維生素C,所以並不存在缺乏的問題;但是人類、靈長類、土撥鼠等少數動物卻不能自身合成,必須通過食物、藥物等攝取。參與羥化反應。羥化反應是體內許多重要物質合成或分解的必要步驟,在羥化過程中,必須有維生素C參與。
  ⑴促進膠原合成。維生素C缺乏時,膠原合成障礙,從而導致壞血病。
  ⑵促進神經遞質(5-羥色胺及去甲腎上腺素)合成。
  ⑶促進類固醇羥化。高膽固醇患者,應補給足量的維生素C。
  ⑷促進有機物或毒物羥化解毒。維生素C能提升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強藥物或毒物的解毒(羥化)過程。還原作用。維生素C可以是氧化型,又可以是還原型存在於體內,所以可作為供氫體,又可作為受氫體,在體內氧化還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⑴促進抗體形成。高濃度的維生素C有助於食物蛋白質中的胱氨酸還原為半胱氨酸,進而合成抗體。⑵促進鐵的吸收。維生素C能使難以吸收的三價鐵還原為易於吸收的二價鐵,從而促進了鐵的吸收。此外,還能使亞鐵絡合酶等的巰基處於活性狀態,以便有效地發揮作用,故維生素C是治療貧血的重要輔助藥物。⑶促進四氫葉酸形成。維生素C能促進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後發揮作用,故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也有一定療效。⑷維持巰基酶的活性。其他功能⑴解毒。體內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後,可以緩解鉛、汞、鎘、砷等重金屬對機體的毒害作用。⑵預防癌症。許多研究證明維生素C可以阻斷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合成,預防癌症。⑶清除自由基。維生素C可通過逐級供給電子而轉變為半脫氧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的過程清除體內超負氧離子(O2-)、羥自由基(OH · )、有機自由基(R · )和有機過 氧基(ROO · )等自由基;使生育酚自由基重新還原成生育酚,反應生成的抗壞血酸自由基在一定條件下又可被NADH2的體系酶作用下還原為抗壞血酸。


飲食攝入

維生素C的主要食物來源是新鮮蔬菜與水果。蔬菜中,辣椒、茼蒿、苦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等中含量豐富;水果中,酸棗、鮮棗、草莓、柑橘、檸檬等中含量最多;在動物的內臟中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C。每100g食物中VC含量排名(mg)(數據引自《中國食物成分表2012修正版》)

1棗(鮮)243
2辣椒(紅小)144
3棗(蜜棗,無核)104
4大蒜(脫水)79
5蘿蔔纓(白)77
6莖用芥菜(青菜頭)76
7芥菜(大葉芥菜)72
8青椒(燈籠椒,柿子椒,大椒)72
9番石榴(雞矢果,番桃)68
10油菜苔65
11獼猴桃(中華獼猴桃,羊桃)62
12辣椒(尖,青)62
13菜花(花椰菜)61
14紅菜薹57
15湯菜57
16苦瓜(涼瓜,賴葡萄)56
17菜節(油菜苔,油菜心)54
18紅果(山里紅,大山楂)53
19西洋菜(豆瓣菜,水田芥)52
20芥藍(甘藍菜)51


吸收代謝

維生素C的吸收維生素C結構式吃入的維生素C通常在小腸上方(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被吸收,而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時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許。從小腸上方被吸收的維生素C,經由門靜脈、肝靜脈輸送至血液中,並轉移至身體各部分的組織。當人吃入維生素C之後,腦下垂體、腎臟的維生素C濃度最高,其次是眼球、腦、肝臟、脾臟等部位。當體內維生素C總儲存量小於300毫克時,就有發生壞血病的危險,人體最大的儲存量為2000毫克。小腸的吸收率視維生素C的攝取量不同而有差異。當攝取量在30-60mg時,吸收率可達100%;攝取量為90mg時,吸收率降為80%左右,攝入量為1500mg時降為49%,攝取量為3000mg時降為36%,攝取量12000mg時降為16%。吸收率除了受到攝取量影響外,也會受到發燒、壓力、長期注射抗菌素生素或皮質激素等影響而降低。也因飯後和空腹而有所不同,因個人攝取的差異也有不同。根據吸收率的大小,維生素C較有效的攝取,以一日三次、餐後馬上攝取為佳,而且這樣也可預防因高劑量的維生素C所帶來的副作用。胃腸道吸收,主要在空腸。蛋白結合率低。以腺體組織、白細胞、肝、眼球晶體中含量較高。人體攝入維生素C每日推薦需要量時,體內約貯存1500mg,如每日攝入200mg維生素C時,體內貯量約2500mg。維生素C的代謝維生素C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及轉換方式,仍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維生素C最後的代謝物是由尿液排出。如果尿中的維生素C的濃度過高時,可讓尿液中酸鹼度降低,防止細菌孳生,所以有避免尿道感染的作用。草酸是維生素C的其中一個代謝產物,它的排出量因人而異,平均一天有16-64MG的草酸由尿中排出。一般人擔心 過多的草酸會造成結石,其實身體中草酸的含量,除一部分由維生素C代謝而來外,其餘大部分是直接從食物中攝取,或是由胺基酸類食物代謝所產生。由實驗得知,即便是攝取高量的維生素C,尿中草酸量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因此無須擔心維生素C帶來結石的問題。維生素C經由腎臟排泄,所以腎臟具有調節維生素C排泄率的功能。當組織中維生素C達飽和量時,排泄量會增多;當組織含量不足時,排泄量則減少。肝內代謝,極少量以原形或代謝產物經腎排泄。當血漿濃度大於14μg/ml時,尿內排出量增多。可經血液透析清除。注意事項加熱、光照、光照、長時間儲存都會造成維生素的流失和分解。寄生蟲、服用礦物油、過量的膳食纖維等會妨礙維生素的吸收。


服用禁忌

●維生素C以空腹服用為宜,但要注意患有消化道潰瘍的病人最好慎用,以免對潰瘍面產生刺激,導致潰瘍惡化、出血或穿孔。●腎功能較差的人不宜多服維生素C。若長期超劑量服用維生素C有可能引起胃酸過多,胃液反流,甚至導致泌尿系統結石。尤其是腎虧的人更應少服維生素C。●大量服用維生素C後不可突然停藥,如果突然停藥會引起藥物的戒斷反應,使症狀加重或復發,應逐漸減量直至完全停藥。●維生素C不宜與異煙肼、氨茶鹼、鏈黴素、青黴素及磺胺類藥物合用;否則,會使上述藥物因酸性環境而療效降低或失效。●維生素C對維生素A有破壞作用。尤其是大量服用維生素c以後,會促進體內維生素A和葉酸的排泄,所以,在大量服用維生素C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維生素A和葉酸的服用量要充足。●維生素C與阿司匹林腸溶片合用會加速其排泄而降低療效。●服用維生素C的同時,不要服用人參。●維生素C與葉酸合用也會減弱各自的作用。若治療貧血必須使用時,可間斷使用,不能同時服用。●亂服藥物會損失體內維生素C。如果未經醫生允許,亂服藥物,除會損害健康外,還會造成體內維生素C的流失。●維生素C片劑應避光在陰涼處保存,以防止變質失效。●維生素C不能與蝦,螃蟹等甲殼類的海鮮一起大量服用,會產生三氧化二砷(砒霜),以至中毒。(此條為網上流言,其“大量”意為需在24小時內同時服用約50斤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以及200斤左右的海鮮)●服用維生素C忌食動物肝臟。維生素C易氧化,如遇銅離子,可加速氧化速度,動物肝臟含銅量很高,如在服用維生素c期間食用動物肝臟,維生素c就會迅速氧化而失去生物功能。


攝入標準

攝入過量維生素C在體內分解代謝最終的重要產物是草酸,長期服用可出現草酸尿以致形成泌尿道結石。過量服用可引起不良反應:每日服1~4g,可引起腹瀉、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時尚可見泌尿繫結石、尿內草酸鹽與尿酸鹽排出增多、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內溶血或凝血等,有時可導致白細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過5g時,可導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孕婦服用大劑量時,可能產生嬰兒壞血病。攝入缺乏抗壞血酸缺乏,喪失了它最重要的功能,即羥脯氨酸和賴氨酸的羥基化過程不能順利進行,膠原蛋白合成受阻,引起壞血病的發生。早期表現為疲勞、倦怠,牙齦腫脹、出血、傷口癒合緩慢等,嚴重時可出現內臟出血而危及生命。長期維生素C缺乏引起的營養缺乏病稱壞血病(scurvy),臨床上典型的表現為牙齦腫脹、出血,皮膚淤點、淤斑,以及全身廣泛出血為特徵。早在16世紀前後,已觀察到這種缺乏病的流行。大規模的維生素C缺乏病已少見,但在嬰幼兒和老年人中仍有發生。成年人中壞血病較少見,但限制飲食或長期又不吃果蔬者,常會導致維生素C缺乏病。1.攝入不足食物中缺乏新鮮蔬菜、水果,或在食物加工過程中處理不當使維生素C破壞等情況導致維生素C供應不足;乳母膳食長期缺乏維生素C,或以牛乳或單純穀類食物長期人工餵養,.而未添加富含維生素C輔食的嬰兒,也容易發生維生素C缺乏。2.需要量增加新陳代謝率增高時,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嬰兒和早產兒生長發育快,需要量增加;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創傷等維生素C需要量增加,若食物所供應的維生素C不能滿足機體的特殊需求,則可導致維生素C缺乏。3.吸收障礙慢性消化功能紊亂,長期腹瀉等可致吸收減少。4.藥物影晌某些藥物對維生素C的代謝有一定的影響,如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四環素、降鈣素、阿司匹林等可影響機體維生素C的代謝,從而導致維生素C缺乏。另外,酗酒、偏食者也容易發生維生素C缺乏。人體雖不能合成維生素C,但機體攝取外源性維生素C後,在體內能保持一定量的儲存,故即使完全缺乏維生素C供應,亦需經歷一段時間才出現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1.一般症狀起病緩慢,維生素C缺乏約需3~4個月方出現症狀。早期無特異性症狀,病人常有面色蒼白、倦怠無力、食慾減退、抑鬱等表現。兒童表現易激惹、體重不增,可伴低熱、嘔吐、腹瀉等。2.出血症狀皮膚淤點為其較突出的表現,病人皮膚在受輕微擠壓時可出現散在出血點,皮膚受碰撞或受壓後容易出現紫癜和淤斑。隨著病情進展,病人可有毛囊周圍角化和出血,毛髮根部捲曲、變脆。齒齦常腫脹出血,容易引起繼發感染,牙齒可因齒槽壞死而鬆動、脫落。亦可有鼻出血、眼眶骨膜下出血引起眼球突出。偶見消化道出血、血尿、關節腔內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病人可因此突然發生抽搐、休克,以至死亡。3.貧血由於長期出血,另外,維生素C不足可影響鐵的吸收,患者晚期常伴有貧血,面色蒼白。貧血常為中度,一般為血紅蛋白正常的細胞性貧血,在一系列病例中亦可有1/5病人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4.骨骼症狀長骨骨膜下出血或骨幹骺端脫位可引起患肢疼痛,導致假性癱瘓。在嬰兒早期症狀之一是四肢疼痛呈蛙狀體位(piched frog position),對其四肢的任何移動都會使其疼痛以致哭鬧,主要是由於關節囊充滿血性的滲出物,故四肢只能處於屈曲狀態而不能伸直。患肢沿長骨幹腫脹、壓痛明顯。少數患兒在肋骨、軟骨交界處因骨幹骺半脫位可隆起,排列如串珠,稱“壞血病串珠”,可出現尖銳突起,內側可捫及凹陷,因而與佝僂病肋骨串珠不同,後者呈鈍圓形,內側無凹陷。因肋骨移動時致疼痛,患兒可出現呼吸淺快。5.其他症狀病人可因水瀦留而出現水腫,亦可有黃疸、發熱等表現。有些病人淚腺、唾液腺、汗腺等分泌功能減退甚至喪失,而出現與乾燥綜合徵相似的症狀。由於膠原合成障礙,傷口癒合不良。免疫功能受影響,容易引起感染。臨床症狀根據病人的飲食情況、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具有特徵性的皮膚出血病變,一般可作出診斷。兒童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若孕婦維生素C缺乏,則新生兒出生後即出現症狀。維生素C缺乏需達嚴重程度時才出現典型臨床症狀,臨床上一般較為少見,因此實驗室檢查對於了解機體維生素C儲存狀態及其缺乏的早期診斷有參考價值。1.毛細血管脆性實驗(CFT,又稱束臂實驗)維生素C缺乏,導致膠原蛋白合成障礙,毛細血管壁完整性受到破壞,其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在對靜脈血流施加一定壓力時,毛細血管即可破裂而發生出血點,出血點數目可反應毛細血管受損的程度。2.血漿及白細胞中維生素C含量測定血漿和白細胞中維生素C濃度測定為目前評估機體維生素C營養狀況最實用和可靠的指標。血漿維生素C水平只能反映維生素C的攝入情況,白細胞中維生素C水平反應機體內維生素C的儲存水平。血漿維生素C≤11.4μmol/L(≤2.0mg/L)為缺乏;白細胞中的維生素C 2μg/10細胞為缺乏。3.維生素C負荷實驗維生素C主要經尿液排出,口服維生素C負荷實驗可反映機體維生素C營養水平。受試者口服維生素C500mg,收集隨後4小時尿作總維生素C測定,如排出量大於l0mg,為正常,如排出量小於3mg,表示缺乏。4.治療試驗壞血病用維生素C治療有特效,可用以協助診斷。易缺乏人群特殊人群,如孕婦,乳母,嬰幼兒,老年人。從事特殊作業人群,如重體力勞動、部隊人員、運動員、航空航天、潛水航海、接觸有毒物、放射物工作、礦工等。食物缺乏新鮮果蔬,偏食挑食者。慢性疾病,嚴重外傷患者。消化功能紊亂,長期腹瀉者。生活不規律,或壓力過大,抽菸酗酒等。長期服用某些特定藥物、如雌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四環素、降鈣素、阿司匹林、礦物油等人群。維生素C使用範圍越來越廣,用量越來越大;過量濫用可能將維生素C的功變成過,如體內代謝過程中生成大量草酸,在腎臟易形成草酸鹽結石。每日攝入上限為1000mg/d。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膳食參考攝入量(RNI)成人及孕早期婦女維生素C的推薦攝入量為100mg/d中、晚期孕婦及乳母維生素C的推薦攝入量為130mg/d。維生素C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為1000mg/d


食物來源

食物中的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的蔬菜、水果中,人體不能合成。水果中新棗、酸棗、橘子、山楂、檸檬、獼猴桃、沙棘和刺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蔬菜中綠葉蔬菜、青椒、番茄、大白菜等含量較高。


藥物實驗

方法名稱維生素C測定—氧化還原滴定法套用範圍該方法採用滴定法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該方法適用於維生素C。方法原理供試品加新沸過的冷水與稀醋酸使溶解,加澱粉指示液,以直接碘法滴定,計算維生素C的含量。試劑1、水(新沸放置至室溫)2.碘滴定液(0.05 mol/L)3.澱粉指示液4.冰醋酸溶液儀器設備:1、碘滴定液(0.05 mol/L)配製:取碘13.0g,加碘化鉀36g與水50mL溶解後,加鹽酸3滴與水適量使成1000mL,搖勻,用垂熔玻璃濾器濾過。標定:取在105℃乾燥恆重的基準三氧化二砷約0.15g,精密稱定,加氫氧化鈉滴定液(1 mol/L)10mL,微熱使溶解,加水20mL與甲基橙指示液1滴,加硫酸滴定液50mL與澱粉指示液2mL,用本液滴定至溶液顯淺藍紫色。每1mL碘(0.1mol/L)相當於4.946g的五氧化二砷。根據本液的消耗量與三氧化二砷的取用量,算出本液的濃度,即得。貯藏:置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密閉,在涼處保存。2.澱粉指示液取可溶性澱粉0.5g,加水5mL攪勻後,緩緩傾入100mL沸水中,隨加隨攪拌,繼續煮沸2分鐘,放冷,傾出上清液,即得。本液應臨用新制。操作步驟取該品0.2g,精密稱定,加新沸過的冷水100mL與稀醋酸溶液10mL使溶解,加澱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顯藍色並在30秒內不褪,並將滴定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記錄消耗碘滴定液的體積數(mL),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當於8.806mg的C6H8O6。注1:“精密稱取”系指稱取重量應準確至所稱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體積的準確度應符合國家標準中對該體積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發展歷程

壞血病,是幾百年前人類就知道的疾病,但是由於以前人類對它發維生素C生的原因不了解,當時被稱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很高。一直到1911年,人類才確定它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產生的。在18世紀,壞血病在遠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他們遠離陸地,缺乏新鮮水果和蔬菜);也流行在長期困戰的陸軍士兵中、長期缺乏食物的社區、被圍困的城市、監獄犯人和勞工營中。例如140年前加州的淘金工人和90年前阿拉斯加的淘金工人都有大批的壞血病病例。壞血病開始的時候症狀是四肢無力,精神消退,煩躁不安,做任何工作都易疲憊,皮膚易紅腫。病人會覺得肌肉疼痛,精神抑鬱。然後他的臉部腫脹,牙齦出血,牙齒脫落,口臭。皮膚下大片出血(看來像是嚴重的打傷)。最後是嚴重疲憊﹑腹瀉呼吸困難,骨折,肝腎衰竭而致死亡。早年航海人員因壞血病死亡的災難不可枚舉,因為他們在航行時的食物是麵餅、魚和鹹肉,只含有很少的維生素C。1497年7月9日到1498年5月30日,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的航線,他的160個船員中,有100多人死於壞血病。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遠洋船隊從南美洲東岸向太平洋進發。三個月後,有的船員牙床破裂了,有的船員流鼻血,有的船員渾身無力。待船到達目的地時,原來的200多人,活下來的只有35人。但是人們對此找不出原因。1536年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在發現聖勞倫斯河之後,溯流而上抵達魁北克過冬。探險隊中24人死於壞血病,其它多人也都病重。有一位印第安人教他們飲用一種arbor vitae(Thuja occidentalis)樹葉泡的茶,就治好了這些人。後來發現這種樹的葉子裡每100克含有50毫克的維生素C。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荷南·科爾蒂斯將軍,在1536年占領下加州Baja California後,因為水手多數患壞血病而回師,以致沒有繼續侵占加州本部。1577年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漂流在馬尾藻海海面上,發現時所有的船員都死於壞血病。相對於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鄭和多次率領下西洋的事跡記載,並無發現有大量船員因長期航行而染上壞血病而死,這與當時鄭和船隊帶備蔬菜和水果有關,亦可見蔬菜和水果內的物質(後來發現是維生素C)對防治壞血病有很大的幫助。1734年,在開往格陵蘭的海船上,有一個船員得了嚴重的壞血病,當時這種病無法醫治,其它船員只好把他拋棄在一個荒島上。待他甦醒過來,用野草充飢,幾天后他的壞血病竟不治而愈了。諸如此類的壞血病,曾奪去了幾十萬水手的生命。1740年冬,英國海軍上將George Anson率領961水手乘6艘船遠征。1741年6月抵達JuanFernandez島時只剩下335人,半數以上的船員死於壞血病。當時海軍上將JohnHawkins發現長期航海時海員發生壞血病的機會和只吃乾糧的時間成正比例。如果他們能夠吃到新鮮食物,包柑橘類水果,就會迅速復原。因為新鮮的蔬菜水果是在船上最難保存的食物,所以英國海軍致力研究發展其代用品。英國海軍醫官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這個很著名的實驗,12個嚴重的壞血病海員,大家都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唯一不同的藥物是當時傳說可以治療壞血病的藥方。兩個病人每天吃兩個橘子和一個檸檬,另兩人喝蘋果汁,其它人是喝稀硫酸,酸醋,海水,或是一些其它當時人認為可治壞血病的藥物。6天之後,只有吃新鮮柑橘水果的兩人好轉,其它人病情依然。Lind繼續研究,1753年出版了《壞血病大全》(A Treatise on Scurvy)一書。英國的著名探險家庫克船長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控制了可怕的壞血病。他在1768年到1780年間三次遠航太平洋,他的船員有些生病,但是沒有一人喪生於壞血病。而他同時許多其它探險船隊中,壞血病依然猖獗。庫克防治壞血病的貢獻,使得倫敦皇家學會選他為會員,並授予他Coply獎章。每次航行靠岸時,庫克都命令船員上岸購買水果蔬菜及綠色植物來補充營養。有一次他在旗艦Endeavour上帶了7860磅的德國酸白菜Saukerkraut,船上70人一年航程中每人每周有兩磅的供給。酸白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每100克含有50毫克。雖然在Hawkins上將之後有經驗的航海家都知道用檸檬汁代替柑橘類水果,可以防治壞血病,但是檸檬汁價格昂貴,貯藏不易,船長和船公司都覺得寧信其無,可以不用就不用。對檸檬汁的效果,公眾也是存疑,在醫學界也是爭議不斷。1795年Lind去世,Lind人微言輕,他的實驗結果也湮沒無聞。但是另一位英國醫生GilbertBlane相信Lind的結果,1795年Blane因為是英王御醫而被任命為英國海軍醫療委員會委員,由於他的努力,英國海軍部才通令每個海軍官兵每天都必須飲用3/4盎斯檸檬汁。1796年英國海軍中壞血病病例大幅降低。英國海軍戰力倍增,在1797年擊敗西班牙艦隊,締造了大英日不落帝國。雖然英國海軍部採用了檸檬汁,商業部卻自行其是,因而壞血病在英國商船上仍然猖獗不止。70年之後,英國商業部在1865年才規定商船上的海員也必須每天服用檸檬汁。但那時還不知檸檬中的什麼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1907年Axel Holst 和TheodorFrolich發表使用天竺鼠做壞血病實驗的論文。他們觀察到老鼠和其它的動物都不會生壞血病,只有天竺鼠和人類相似,在禁絕新鮮蔬果後會產生壞血病。這是為什麼現代的醫藥研究一定要用天竺鼠做實驗,所得的結果才能推引到人類的疾病上。我們知道天竺鼠和靈長類(包括人類)都不能自己製造維他命C,其它的動物都能在肝臟或腎臟中製造維他命C。人類大多數的疾病,都很少見於其它動物。動物受傷和疾病之後都可以很快地自行復原,只有人類因為不能自行生產維他命C而需要醫生的專業服務。1912年,波蘭裔美國科學家卡西米爾·馮克,綜合了以往的試驗結果,發表了維生素的理論。他認定自然食物中有四種物質可以防治夜盲症,腳氣病,壞血病,和佝僂病。這些物質被豐克稱為 “維持生命的胺素(Vitamine)”,因為拉丁文中的vita意思是生命。馮克以為這些物質都含有氮或胺基,所以加上胺素Amine的結尾。後來發現有些物質並不含氮,所以改稱為Vitamin,中文稱為維生素或維他命,四種物質分別被稱為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D。中文分別稱為維生素甲,維生素乙,維生素丙,和維生素丁。後來發現的就依英文字母順序一直排到維生素K。維生素B裡面又發現有許多不同成份,就有了維生素B1、B2、B3、B6及B12等名稱。1920-1930年代,有機化學家群起研究維他命,試探在食物中分析維他命並確定它們的化學成份。1928年匈牙利生化學家Albert Szent-Gyorgyi在英國化學家Frederick GowlandHopkins的實驗室中成功地從牛的副腎腺中分離出1克純粹的維他命C。他也因為維生素C和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研究獲得193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1928年他發表論文,確定維生素C的化學分子式是C6H8O6,所以稱之為Hexuronic acid。1929年他到美國Rochester,Minnesota的Mayo醫院做研究,附近的屠宰場免費供給他大量的牛副腎,他從中分離出25克的維他命C。他將一半提煉出純粹的維他命C送給英國的醣類化學家Walter H. Haworth進行分析工作。可是那時技術尚不成熟,Haworth沒有能確定維他命C的結構。1930年Szent-Gyorgyi回到匈牙利,發現匈牙利的辣椒中含有大量的維他命C。他成功地從中分離出1公斤純粹的Hexuronicacid,並再送一批給Haworth繼續分析。1932年美國匹茲堡的化學家Charles King從Szent-Gyorgyi的學生JoeSvirbely知道他鑑定Hexuronicacid就是維他命C,就搶先在Nature雜誌上發表這個結果。但是193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還是頒給Szent-Gyorgyi,因為他對維他命C和人體內氧化反應的研究。Haworth決定了維他命C的正確化學構造。並且用不同的方法製造出維他命C,而獲得了193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Szent-Gyorgyi和Haworth最後決定將維他命C命名為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1933年瑞士化學家Tadeus Reichstein發明了維生素C的工業生產法。此法是先將葡萄糖還原成為山梨醇,經過細菌發酵成為山梨糖,山梨糖加丙酮製成二丙酮山梨糖(Di-acetone sorbose),然後再用氯及氫氧化鈉氧化成為二丙酮古洛酸DAKS(Di-acetone-ketogulonicacid)。DAKS溶解在混合的有機溶液中,經過酸的催化劑重組成為維生素C。這個方法的專利權在1934年被羅氏公司購得,成為50餘年來工業生產維生素C的主要方法。羅氏公司也因此獨占了維生素C的市場。1948年美國東部流行SARS(舊稱非典型性肺炎),1949年全世界流行小兒麻痹症,各國各地醫師束手無策,只能隔離病人,防止傳染。美國南卡洛林納州的Fred R. Klenner醫師用靜脈注射維生素C治癒了許多這兩種病人。Klenner發現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治療所有病毒感染的疾病,如肝炎,腦炎,流行性感冒以及許多其它急性和慢性的病症。他的經驗和許多其它使用維生素治病的報告都被醫藥界忽略。醫藥界追求的是高利潤的專利藥物及疫苗,沒有專利權的維生素都受到排斥和壓制。1959年美國生化學家J. J. Burns發現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會得壞血病,是因為他們的肝臟中缺乏一種酶L-gulonolactoneoxidase,它是將葡萄糖轉化為維生素C的四種必要酶之一。因此人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C,才能維持健康。其它的哺乳動物都在肝臟中自行製造維生素C,兩棲動物及魚類則在腎臟中製造維生素C。許多人類特有的疾病,如傷風,感冒,流行性感冒,肝炎,心臟病及癌症,在動物中都少見,這些疾病都是因為人體不能自行製造維生素而產生的。1980年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尹光琳發明“維生素C二步發酵新工藝”,大幅改進了Reichstein的一步發酵法,減低維生素C的生產成本。此法先將葡萄糖還原成為山梨醇,經過第一次細菌發酵成為山梨糖,再經過第二次細菌發酵轉化為KGA(2-keto-gulonicacid),最後異化成為維生素C。這項專利的國際使用權於1985年出售給瑞士羅氏公司,是當時中國對外技術轉讓中最大的項目。羅氏得到了專利但是並不使用,仍然沿用舊有的Reichstein的一步發酵法。它的目的是要防止其它外國公司使用新法與其競爭。這項專利在中國的國內使用權並沒有賣斷給羅氏公司,到了1990初期中國國內成立了26家藥廠用二步發酵法生產維生素 C。1981年凱斯卡特RobertCathcart醫師發現用腹瀉測定人體的維生素C飽和量的方法。口服過量維生素C會產生腹瀉。腹瀉顯示人體所有器官的維生素C到達飽和。正常的人維生素C飽和量是每天4-15克。有病的人維生素C飽和量大幅增加,病情越嚴重,維生素C飽和量越高,甚至可以高到每天200克。每天口服略低於飽和量的維生素C,是治療各種感染疾病的驗方。凱斯卡特醫師用飽和量維生素C的方法,成功治癒7000綜感冒、流行性感冒、非典型肺炎、急性單核血球病(昏睡症Acute Mononucleosis)、急性肝炎、乾草熱、氣喘病、外傷Trauma、手術創傷、燒傷、背痛、關節炎、猩紅熱、泡疹、帶狀泡疹等症。這個方法解決了60年來使用維生素C治病的爭議,就是維生素C治病的劑量問題。以前許多實驗顯示維生素C無效,是因為劑量沒有達到維生素C飽和量的原故。1990年代大眾也體認到西方醫藥的限制和缺陷,而尋求另類醫藥(Alternative Medicine)。中醫、中藥、傳統草藥、針灸、喻咖等漸漸流行,各種維生素銷量也都大幅增加。國際幾家大維生素生產商為了長期壟斷維生素市場,獲得高額利潤,曾違反市場競爭規則,達成秘密的價格聯盟,劃分市場範圍,以期控制市場價格。維生素C的三大藥廠瑞士的羅氏公司,德國的巴斯夫和日本的武田製藥形成維生素C壟斷集團,維生素C價格從1973年的4美元每千克提高到1994年的18美元每千克。在維生素C的國際高價的引誘之下,中國的許多藥廠紛紛採用二步發酵法試圖打入國際市場。1996年國際維生素C壟斷集團就為打擊中國藥廠開始降價競爭,每個月降價10%。到1997年時維生素C價格跌到4美元每千克,迫使中國的26家維生素C藥廠關閉了22家,只剩下四巨頭東北製藥、石藥維生藥業、華藥維爾康藥業和江蘇江山藥業苦撐。到2002年,價格跌到谷底2.3美元。有趣的事是國際維生素C壟斷集團自食惡果,不堪虧損而全部倒閉或解體,武田製藥的維生素C廠賣給巴斯夫並且停產,羅氏公司的維生素C廠賣給荷蘭的DSM。1992年MathiasRath醫師和鮑林發表《根絕心臟病宣言》(Call to Abolish HeartDiseases),宣稱維生素C可以治療心臟和血管的各種病症。他們並且推廣治療心臟病的鮑林藥方(PaulingRecipe),其中的成分是維生素C與兩種胺基酸賴氨酸和脯氨酸。他們認為這三種化合物同服可以防止及清除冠狀動脈的阻塞。1994年十月,美國柯林頓總統簽署《膳食補充劑健康教育法》(Dietary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DSHEA)明定民眾有權利販賣和選用各種營養添加劑,政府不得禁止或干涉。此法案的起因是美國的醫藥集團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遊說國會,促請通過法令將維生素等營養劑劃歸為需要醫師處方的藥品。一旦維生素成為處方藥,民眾不準隨意購買,藥廠就可以提高價格,增加利潤。但是訊息傳出後舉國譁然,國會為民意所驅,反而無異議通過DSHEA法案,保障民眾服用營養劑的權利。醫藥集團在美國的挫敗促使他們改弦更張,試圖在聯合國的營養管理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架構下控制維生素藥物的銷售管道。營養管理委員會是德國藥廠控制下的組織,從1996年就設法通過將維生素等營養劑劃歸為需要醫師處方藥品的議案。此議案如果通過,世界各國(包括美國)都必須遵守,否則會遭受世界貿易組織的制裁。Rath醫師每年趁Codex Alimentarius在德國開會期間,都號召民眾在會場前遊行示威,反對此議案。致使此案迄今仍未能通過。1999年5月,美國法務部的反托拉斯小組控訴獲勝,令當時世界最有實力的維生素廠商自食苦果,為他們的價格操縱行為支付了9.9億美元的罰金。由於世界上最大的9家維生素生產企業操縱維生素C的銷售價格,涉案金額高達50億美元,不但增加了可口可樂、寶潔等大用戶的生產成本,而且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美國法務部指控瑞士羅氏公司是價格卡特爾的始作俑者,對其罰款5億美元,德國BASF被罰2.25億美元,其它被罰款者分別是比利時、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維生素生產企業。羅氏公司最高級主管承認罪行並進入美國監獄服刑。2001年11月,歐盟也對上述維生素製造商處以高達8.55億歐元的罰款,其中羅氏公司為4.62億歐元,BASF為2.96億歐元。2000年全球維生素C的產量為8萬噸,2001年猛增到10萬噸,而這兩年國際市場的需求量也就在8.5萬噸左右徘徊,突出的供需矛盾是2001年國際維生素C原料市場競爭最激烈的根本原因,期間維生素C原料每公斤的市場價最低曾降到每公斤2.3美元。2002年初,隨著國際兩大巨頭羅氏公司以及德國巴斯夫的戰略調整,羅氏公司將維生素C業務出售給荷蘭的DSM,巴斯夫收購日本武田的維生素C生產線並停止生產。國外企業的產量減少,中國出口的維生素C占了世界市場的80%。2001年中國政府維他命C為協調低價無序競爭局面,在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牽頭下,包括四巨頭在內的國內維他命C企業召開了一次行業會議,討論發展問題,以及協商各自的出口量,並且後來形成了每年的例會。2002 年5 月1日開始,維他命C被列為海關審價、商會預核簽章的管制出口商品。2002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危機時,賴斯Rath醫師在香港和新加坡刊登巨幅廣告,忠告華人大眾非典不是絕症,是可以用維生素C治療的。非典的陰霾引起亞洲的維生素C搶購風潮,維生素C價格飆到16美元每千克。在非典流行時期,拜耳公司生產的“力度伸維C泡騰片”被搶購一空,除國內生產線連續運轉生產外,還從阿根廷緊急調運10萬盒100萬支“力度伸”,法國、澳大利亞以及阿根廷的“力度伸”生產基地也全部三班輪轉、夜以繼日生產,供給中國市場。但是危機一過,維生素C價格又跌回到4美元每千克。2004年石藥集團維生藥業一條15000噸的維他命C生產在獻縣,總產量達到每年3萬噸。其它的維他命C藥廠都在等待另一波的削價競爭。2005年6月,美國兩家企業以“商會組織協調價格涉嫌價格合謀”為理由對中國維他命C四巨頭提起反壟斷訴訟。2006年2月,美國兩家企業再一次在不同法院提起訴訟。隨著訴訟的展開,國際維他命C價格也開始下滑。由於中國維他命C占據了美國市場85%的市場份額,所以訴訟的成敗對於國內維他命C企業來說關係重大,也導致了國內外維他命C大廠輪番停產。2005年9月荷蘭帝斯曼集團(DSM)宣布正式關閉其在美國新澤西的Belvidere維他命C原料藥廠,該廠的維他命C原料年生產能力為15000噸。2005年12月德國巴斯夫公司宣布設在丹麥Grenna的維他命C生產車間將停產,此生產車間的年產能為4000噸。2006年停產風潮波及國內維他命C四巨頭,1月間年產量2萬多噸的華藥維爾康藥業停產30天。4月初年產量2萬噸的江山製藥也進入停產階段,4月中年產量為3萬噸的石藥維生藥業亦開始進入停產階段。而年產量約2.3萬噸的東北製藥則表示還沒有停產計畫,但正在考慮。這四家企業總產量接近10萬噸,占據了國內市場90%以上的份額,出口量占87%,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著一半以上份額。中國人在人類與病毒的抗爭上充當著關鍵性的角色。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居住密集,是病毒最容易傳染的地區,也是受病毒殘害最深的地區。例如,許多流行性感冒的病毒都發源於中國,SARS病毒也是首先在中國出現的,並且死於SARS的90%是中國人。維生素C在抗病毒和預防病毒性傳染病方面具有很高的套用價值。中國逐漸躍居成為維生素C生產的領導地位,但是,中國人服用維生素C的平均劑量,遠遜於歐美和日本。如果我們普遍認識到維生素C預防和治療病毒傳染病症的原理並且按量服用,就可以預防很多病毒的傳播。維生素C的真正效用,會顯示在治療禽流感,SARS和AIDS等更嚴重的病毒傳染病上。


製備方法

維生素C最早是從動植物中提煉出來的。後來發展出化學製造法,以及發酵及化學共享的製造法。發酵法是用微生物或酶將有機化合物分解成其它化合物的方法。維生素C工業製造法有兩種,一種是Reichstein發明的一段發酵製造法,一種是尹光琳發明較新的兩段發酵法。Reichstein製造法是瑞士化學家Reichstein發明的製造法,被西方大藥廠如羅氏公司(Hoffmann-La Roche),BASF及日本的武田製藥廠等採用。中國藥廠全部採用兩段發酵法,歐洲的新廠也開始使用兩段發酵法。兩段發酵法有效降低了維生素C的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不良反應

1、長期服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藥後壞血病。2.長期套用大量維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鹽、半胱氨酸鹽或草酸鹽結石。3.大量套用(每日用量1g以上)可引起腹瀉、皮膚紅而亮、頭痛、尿頻(每日用量600mg以上時)、噁心嘔吐、胃痙攣。【注意事項】1.對診斷的干擾:大量服用將影響以下診斷性試驗的結果:⑴大便隱血可致假陽性。⑵能幹擾血清乳酸脫氫酶和血清轉氨酶濃度的自動分析結果。⑶尿糖(硫酸銅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陽性。⑷尿中草酸鹽、尿酸鹽和半胱氨酸等濃度增高。⑸血清膽紅素濃度上升。⑹尿pH下降。2.下列情況應慎用:⑴半胱氨酸尿症。⑵痛風。⑶高草酸鹽尿症。⑷草酸鹽沉積症。⑸尿酸鹽性腎結石。⑹糖尿病(因維生素C可能幹擾血糖定量)。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可引起溶血性貧血)。⑻血色病。⑼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或地中海貧血(可致鐵吸收增加)。⑽鐮形紅細胞貧血(可致溶血危象)。3.該品大量長期服用後,宜逐漸減量停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該品可通過胎盤,可分泌入乳汁。妊娠婦女每日大量攝入該品可能對胎兒有害,但未經動物實驗證實。


聯用反應

1、口服大劑量(一日量大於10g)維生素C可干擾抗凝藥的抗凝效果。2.與巴比妥或撲米酮等合用,可促使維生素C的排泄增加。3.纖維素磷酸鈉可促使維生素C代謝為草酸鹽。4.長期或大量套用維生素C時,能幹擾雙硫侖對乙醇的作用。5.水楊酸類能增加維生素C的排泄。6.與左旋多巴合用,可降低左旋多巴的藥效。7.與肝素或華法林並用,可引起凝血酶原時間縮短。


維他命C歷年演唱過的歌曲

  • 2013-03-06歌曲:療傷治癒系
  • 2013-03-06歌曲:祭奠
  • 2013-03-06歌曲:大丈夫です
  • 2013-03-06歌曲:不完美距離
  • 2013-03-06歌曲:Jay歌也可以這樣唱
  • 2013-03-06歌曲:藍顏控
  • 2013-09-20歌曲:循環寂寞
  • 2013-10-21歌曲:空白心情